如何回答孩子有关死亡的问题


传媒近年对死亡事件的报导和评论十分广泛,日常的生活中也难免遇上和死亡有关的事件,如果孩子因此产生疑惑或忧虑,家长应该如何教导呢?
 
本文尝试以皮亚杰(Jean Piaget)的「认知发展理论」为基础,希望协助家长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实际回应方法和背后理念根据。
 
认知发展理论:
我们可从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对死亡观念的理解:
●运思前期(Pre-operational Stage) 约2至7岁
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十分自我中心,大多想法和行为皆由自己的需要、欲望和喜好出发,十分主观。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,判断多靠直觉,有奇幻式的思考,把物件拟人化、生物化和人性化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对死亡的理解很少或对死亡有一些很奇幻神怪的理解。就算他们有机会面对「死亡」的事,他们会相信死亡是暂时的,好像睡觉一样,死者好像往别处住了一段时间一般,在不久的将来会醒过来,或者会从远处回来。他们对死亡的原因,有幻想式的想法;或有不合逻辑的推理,例如:他们会觉得「某人因为进入了急诊室,所以死了」。他们对于死亡有时会表现得无动于衷。
●具体运思期(Concrete Operational Stage) 7至11岁
这个时期的孩子,自我中心已减少了,开始可以较为从不同角度或他人角度看问题,开始懂得尊重客观事实。他们明白很多自然规律,尤其是一些具体可观察、可触摸、看得见、听得到的事物。他们的逻辑思维也开始成形了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明白人、动物和植物都有生命,同样都会死。他们在描述死亡是什么时,只会重覆成年人的话,或者简单描述亲眼所看见的周围环境的人、事和景物。他们解释死亡的原因时能提到一些具体的因素,例如:意外、疾病、年老等等。他们也可以很仔细的点出致命的方法,例如:服毒、跳楼、癌症等。
他们也都明白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普遍现象,但他们又同时相信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,可以决定人的生死,甚至把死亡想像成为一些拟人的物体和形态。对死亡的宗教解释采半信半疑的态度。
●抽象运思期(Formal Operational Stage) 约11岁以上
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懂得利用假设和原则,来推理和考虑问题的种种可能性。进入了抽象运思期后,很多事物虽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,甚至从来没有看过、听过和接触过,但也可以透过逻辑思维,推理出一些原则和可能性来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对死亡的解释可以是很抽象和哲学的,例如:「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」、「死亡是人生的尽头」等。死亡是自然的、不可逆转和永恒的。不过,他们会觉得死亡对自己而言是遥远的事。
除非目前他们的处境有很多冲突、矛盾和威胁,否则他们不会贸贸然想起死亡。话虽如此,死亡这回事己开始涉及他们个人的情绪反应和内心感受。偶然无聊的死亡念头会带给他们恐惧和担心,他们便叫自己不要再想下去。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时,他们会如成人般产生哀伤和怀念之情。同时,他们对宗教上对死亡的解释开始有较为稳固的理解和看法。
 
儿童提问的动机和家长可采用的做法:
(一)出于好奇心对死亡产生疑惑或想知得更多
●孩子的问题
「人死后是否会上天堂?」
「人死了是否会做鬼?」
「我想死了以后做神仙,怎样可以?」
「是不是死后可以投胎?」
◆家长的回答及做法
就他的想法和疑问,家长可提出不同的观点、看法和解释,让他孩子能从多方面作出思考。
不要否定孩子的想法,也不要肯定的述说死亡的情况会怎样,因为家长自己也未尝试过。
 
●孩子的问题
「人为什么会死?」
◆家长的回答及做法
客观说明构成死亡的原因包括年老、疾病和意外,分享具体的方法去减低发生的可能性。
 
●孩子的问题
「人死后是不是会投胎?是否有轮回这回事?」
◆家长的回答及做法
「有些人有这个想法,但他们也提不出证据来,因为他们也没有死过;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人死后会投胎,不相信有轮回这回事。」
 
(二)对死亡产生恐惧不安和忧虑
●孩子的问题
「最近常常有山泥倾泻、地震、交通意外,我好怕有一天自己会突然死去。」
「同学问我怕不怕死,我一想到死了之后就没有知觉,很害怕。」
◆家长的回答及做法
客观分析构成死亡的原因,发生的可能性和具体能减低其发生的方法。
移走或避开构成对死亡产生恐惧的环境因素(例如不看有关死亡的恐怖电影或电视节目)。
分散注意力,减少无谓的胡思乱想。
建立愉快而充实的生活,培养积极思想。
如恐惧或不安是基于一些对死亡的不合理、非理性信念或片面的想法,可动摇、质疑或平衡这些信念和想法。
一贯的情绪辅导步骤:接纳情绪、抒发情绪、重整思想认知、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。
 
(三)有求死的念头
动机可能是要胁、报复或是由于其他生活上的挫折而產生的情绪困扰。
●孩子的问题
「我的同学说,人死后会投胎,所以不用怕的。」
「人死了可以下一世再做人,重新再来一次。」
「我同学说跳楼死最好,一定死得了。」
「你再逼我,我就死给你看!」
「实在太多不如意的事,希望死了可以解脱。」
「死了一了百了不用烦了。」
◆家长的回答及做法
向孩子解释死亡行为的后果,有得有失,但必须强调失去很多宝贵而心爱的亲人、朋友、老师、宠物、玩具、游戏等等。
仔细而具体地与孩子一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,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如前述,动摇、质疑或平衡孩子的一些非理性或偏激信念。
 
后记:
 
死亡本来对孩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,然而传媒实在有很多这方面的报导和评论,使得天生好奇的孩子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。
穷追猛问本是无可厚非的,但令到我们担心的是,孩子内心对死亡并不是单纯想揭开未解之谜那么简单,因为死亡已经被电视、电影、传统文化、习俗仪式等渲染得神秘和恐怖,使得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更加分辨不到真实与幻想、生与死的界线,因而产生不必要的情绪困扰。
从社会学习理论看,孩子是从观察中学习、演绎讯息,从而建立起信念,并表现在行为上。因此肩负起社教化功能和责任的家长、老师和大众传播媒介,应该好好自省,究竟一直以来对于死亡是传递着一些什么讯息,在不自觉中又有没有正在示范着一些求死的行为?
如何回答孩子有关死亡的问题
联系方式
报名电话:010-62530035
Q Q:757945 Q Q群:334173684
网址:www.bbcjiaoyu.com
微信公众号:bbcjiaoyu
新浪微博:@贝贝聪教育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贝贝聪教育